你,对社群媒体的特性了解有多少,就决定了一半的成败。
所谓的「特性」包括经营型态、诉求、主要使用族群、发文调性和发文频率,像在推特、微博,就适合简短有力的发文型式;facebook则较适合发趣味、实用的生活型内容。掌握发文时间更是重要。根据「sumall.com」调查,每一个社群媒体都有其不同的使用时间,如果你抓准时间点发文,可以和观众间有更多更好的互动(详见下表)。
▲这个调查结果可能跟美国地区的生活脉络有关,也未涵盖台湾现今惯用的社群媒体,读者们在使用前请斟酌考量。
稳坐台湾新闻类粉丝团冠军宝座的「Yahoo奇摩新闻」,便以了解读者在社群媒体的使用脉络,而能维持粉丝数持续成长。「我们把社群媒体视为另一个新闻平台,」Yahoo奇摩媒体内容推广部表达,目前内部经营的社群媒体主要有Line及facebook,像在Line上经过反覆测试,发现目前主要使用族群为年轻女性,所以多会在中午休息时间及5~6点下班前发布影剧类新闻,但在facebook上的操作,则又完全不同。
在Yahoo奇摩内部,经营新闻社群的同仁几乎时时刻都要绷紧神经。至少每隔10分钟,便要挑选读者爱看的影剧、运动及健康实用类新闻,放到粉丝团里,碰到重大新闻,更是同步更新网站与官方粉丝团。「我们刚开始也担心频繁发文,会不会让粉丝觉得烦?事实证明,在对的时候,挑对读者想看的内容,互动愈多,反而对经营社群更正向,」yahoo建议。
如何透过社群媒体,让你的内容被更多人看见?以下有5个值得参考的推广方法:
1. 只有文字太单调,图像化是铁律
比起单纯只有文字,加上符合内容旨趣的图片,就像女生略施薄妆后能提升气色,也更突显五官特色。根据维「mdgadvertising」的资料显示,当文字加上吸睛图像照片,针对目标族群的互动性能有效提升37%。
精美的图像当然需要专业人员费时製作,但身为品牌行销人员不能因此怯战,反而是要善用小工具,发挥「图像>文字」的传播魅力。熟稔社群经营、台湾知名部落客老查便深谙其道,像他自己常会透过手机或平板,花5分钟简单编排,把原本要在facebook上的抒发的个人时政心得,从文字转为图像化,这麽一来往往在网路上有出人意料的分享成效。
▲本图出自老查「如何规划社群经营策略与内容行销」投影片分享,把文字转成图像化呈现,让这则facebook发文有高达1,082个分享!
2. 一文多产,把内容的可能性做到最多
社群媒体整合管理、数据分析软体「BUFFER」的共同创办人Leo Widrich,曾为文分享许多宝贵的实战经验。同一篇文章,他们内部会切不同重点放在社群媒体,这样的操作手法其实并不陌生,电影、电视宣传时便常用这种方法吸引观众。
此外,当你发现,某个主题在推特或facebook上特别受到观众喜欢,可以另外做成图像呈现放在Pinterest或Slideshare上,或者,製作成影片形式放到Youtube或Instagram,透过不同型态,展现出内容的多元性,也拉长了内容的赏味期限。
3. 一文多标,测试出最佳呈现
在「BUFFER」内部,发文到社群媒体前,会针对同一篇文章下好两种有可能会被青睐的标题(也就是所谓的A/B TEST),两篇文章相隔一小时发文,再静观其变。最后,把表现较差的标改成跟表现好的相同,同时内部要作记录,建立学习经验值。
4. 旧文重发,把内容的扩散力搏到最大。
咦,这是真的吗?这样做不会对粉丝们很没诚意吗?
前苹果电脑首席宣传官,同时也是知名作者的Guy Kawasaki会告诉你,「这麽想就错了!」这位全球网路产业名人常在Twitter上重发部落格的旧文连结,「如果一篇文章最多可以搏到2400次点击率,你为什麽要在600次点击率就停手?」
他的想法很简单,这麽做才能位在不同时区的粉丝都有机会读到文章,而且有些后来才加入社群平台的粉丝,也可以看到文章。经过多次实验结果,Guy一篇旧文至多在Twitter上发4次,而且每次重发都会微调推文内容。
5. 打开大门,适时谈谈自己,分享个人经验
在大众媒体时代,文章内容的产出往往会避掉个人风格,但在社群媒体经营上,反而给了操作者「做自己」的空间。在「BUFFER」自营的社群频道里,编辑们跳出来分享社群媒体的实战经验,往往会得到很大的迴响。CMI内容行销研究学院,每周则会透过facebook粉丝团分享内部动态,或者发生了什麽趣事,反而因此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
本文重点:
1.推广社群媒体前,最好清楚掌握各类媒体的特性。
2.透过下标、切取不同重点或者以图像、影片等型式来呈现内容,可以增加其多元性与使用期限。
3.推广社群媒体可适时展现操作者的性格、真实面貌,拉近社群间的距离。